40歲男性病患民國95年於台北某醫學中心接受左側頰黏膜口腔癌手術治療,今年7月感覺左後側頰黏膜有持續不癒的潰瘍腫塊,8月份至麻豆新樓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求診,經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邱昶達醫師切片後醫師證實為左後側頰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癌。
後續經院方口腔顎面外科楊榮武醫師施行廣泛性切除手術、整形外科溫雲凱醫師施行游離皮瓣顯微手術修補後,病理科榮蘊智醫師證實為鱗狀上皮細胞癌且有周邊神經侵犯。
經醫療團隊診治後病患目前恢復良好,根據院方口腔癌多專科團隊制定的口腔癌治療準則,腫瘤周邊神經侵犯屬次要危險因子,術後尚需輔以放射治療。
醫師指出,台灣罹患口腔癌的病人約九成是因為嚼食檳榔造成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其對週邊組織有嚴重的侵犯能力,甚至在很早期就區域轉移至頸部淋巴結,遠端轉移至肺臟、肝臟、骨骼等進而危害生命安全。且檳榔內含的致癌因子Arecoline & Arecadine等是長期浸泡在口腔內,區域性癌化的結果就會常常導致牙齦致癌後舌頭又罹癌、舌頭長完頰黏膜長、頰黏膜長完軟、硬腭長......的困境。
麻豆新樓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楊榮武醫師指出:一般口腔癌處理的原則為經由臨床醫師的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後若需要確診則需做切片,切片後由病理科醫師判定,確診後安排頭頸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CT/MRI (可進一步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的程度並決定手術範圍的大小、術後的重建) ,安排胸部X光檢查(可粗略評估肺臟轉移的可能性)及上腹部超音波(評估肝臟轉移的可能性) ,齒顎X光片檢查(評估顎骨被侵犯的程度及全口牙齒的情況),選擇性安排全身骨骼掃瞄、正子造影、支氣管鏡、胃鏡、唾液腺攝影、甲狀線功能檢查......等。
楊醫師又說,如屬手術可切除者則以廣泛性切除手術及有或無頸部淋巴廓清術治療,術後病理報告如無危險因子則密切追蹤。如有一個主危險因子或兩個次危險因子則需接受術後輔助性同步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如有一個次危險因子則需接受術後輔助性放射線治療。
主危險因子包括淋巴囊膜穿破、腫瘤邊緣殘餘;次危險因子包括腫瘤周邊神經侵犯、微淋巴侵犯、血管侵犯、腫瘤大於4cm、腫瘤有侵犯到上下顎骨、下齒槽神經、口底、顏面皮膚、下巴或鼻子、深部的舌肌、上顎竇、咀嚼間隙、翼狀板、顱底或內頸動脈......等、有淋巴轉移、手術安全邊緣<5mm、腫瘤細胞分化差。
在統計上,隨癌症分期的不同五年存活率也各有差異,第I、II期的術後五年存活率約80%~90%;第III期的術後五年存活率約50%~60%;第IV期的術後五年存活率約30%~40%。不論是那一期,因為是區域性癌化的關係,術後終其一生都要持續追蹤,因為目前的醫療只能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NOWnews/記者 李文生 http://www.nownews.com/2011/09/17/11478-2742924.htm#ixzz1YnbCyh4Q,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