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增近6500口腔癌患者,第三期時已出現轉移且存活率低。國衛院找到可抑制口腔癌細胞淋巴轉移及肺轉移基因「microRNA-491-5p」。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王陸海帶領的實驗室團隊著重於口腔癌轉移研究,在基礎研究中找到可抑制口腔癌細胞淋巴轉移及肺轉移的基因,是一種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491-5p」。
衛生福利部統計,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都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4位,一年新增將近6500名口腔癌患者,另有約2500人死於口腔癌,其平均死亡年齡較其他癌症提早約10歲。
王陸海實驗室成員考量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多發生在壯年期男性,顯示預防與治療的重要性。
據台灣口腔癌流行病學顯示,第二期存活率仍有80%、第三期存活率則降至30-50%,這兩階段最大差異就是第三期已有淋巴結轉移。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學生黃暐捷表示,口腔癌淋巴腺轉移對預後有很重要影響,研究著重於口腔癌轉移,此次研究發現一個能抑制癌細胞轉移的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491-5p」。
研究共同作者、資深研究助理詹世萱也指出,運用細胞模式與老鼠模式,研究團隊發現microRNA-491-5p可以有效地抑制口腔癌細胞的侵入能力與肺轉移的能力。進一步研究指出,microRNA-491-5p是透過抑制其標的基因GIT1表現,進而破壞口腔癌細胞轉移能力。
他說,實驗室再運用與林口長庚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合作,針對口腔癌病人檢體進行分析,發現microRNA-491-5p表現較低的病患其存活率也變差,且也有著較高的淋巴腺轉移;而分化較差的檢體中,microRNA-491-5p表現低、GIT1基因較高。
他解釋,GIT1基因在惡性癌細胞侵入到淋巴結及遠端轉移過程中可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microRNA-491-5p則可抑制這一個路徑。
王陸海總合研究團隊發現,microRNA-491-5p及GIT1有潛力可作為口腔癌預後指標,研究也提供治療口腔癌淋巴轉移的新方向。
研究團隊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美國癌症學會期刊「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並獲選為2月份期刊的封面故事,希望在5年內運用動物模式進行進一步研究。
國健署表示,每10名口腔癌患者,就有9名嚼檳榔,這也是民眾罹患口腔癌主要原因;提供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民眾每兩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接受檢查。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中央社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中央社/記者 龍瑞雲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402120110-1.aspx,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