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七千多人罹患大腸直腸癌,並有近三至四千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且每年快速增加中,現已高居所有癌症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的第四位,因此大腸直腸癌對我們產生的威脅可想而知。
一般而言,多數大腸直腸癌和周遭的環境有關,所以多數學者認為從環境上的改變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即「預防勝於治療」。因此許多預防方針出現,包括(一)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少吃紅肉類及油膩食品。(二)養成運動習慣:避免體重過重。(三)切忌抽菸及飲酒過量。(四)化學預防:以藥物或天然的物質來抑制癌症的發生。
但以上的方針在臨床上的成就有限,無法明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美國近十年來的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穩定下降,並非美國人的外科醫師在手術技巧上優於東方人,而是在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和篩檢策略奏效所致。
由於定期篩檢可找出許多早期大腸直腸癌,而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個人飲食型態的改變及化學預防藥物使用並不能取代大腸直腸篩檢工作。換言之,降低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的不二法門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其最佳的捷徑就是有賴定期篩檢。
初期的癌症可能毫無症狀,等到腫瘤慢慢長大,出現典型的大腸直腸癌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有時便祕有時拉肚子,有的人會解黑便,或大便中帶有血絲,嚴重者甚至出現貧血、腸阻塞或腹部摸到硬塊,可能已經延誤根治的時機了。
所以面對這一個高盛行率,潛伏期長,必須依賴「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篩檢,而篩檢的方法包括糞便潛血反應、肛診、各種大腸鏡檢查及鋇劑灌腸攝影等。
糞便潛血反應是將糞便標本送至檢驗單位檢查。如果糞便內含有血液,即使是微量的血液,也可以檢驗出。由於這種檢驗無法分別人類或其他動物的血液,所以在收集檢體的前三天必須禁食動物性食物以免造成偽陽性。
肛診的檢查在一般健診項目中為必須檢查,但是若以此進行篩檢,則無法涵蓋其他部位的大腸癌,但可以配合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各種大腸鏡檢查則包括光纖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等,其中大腸鏡有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五的機會可以成功檢查所有大腸部位,並且對於腫瘤偵測的敏感度高達百分之九十。至於光纖乙狀結腸鏡檢查則是利用六十公分長的軟式結腸鏡自肛門檢查至乙狀結腸,這一段也是大腸直腸癌好發的地方,如果發現有異常的地方可以直接做切片檢查進一步確定診斷。
鋇劑灌腸攝影是一系列大腸和直腸的X光攝影檢查,將含有鋇劑的灰白色顯影劑,用灌腸的方式由肛門注入直腸中,在X光照射下,可顯現出腸內的情況,幫助醫師診斷癌症或其它異常的區域。此篩檢的優點在於可以看到整個大腸的情形,但其敏感度比大腸鏡差,無法篩檢出小於一公分以下的腫瘤,準確度約為百分之八十五。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花蓮全球資訊網站/陳家輝 醫師撰文、記者 魯如宇整理 http://www.rn.org.tw/2010/12/%E5%A4%A7%E8%85%B8%E7%9B%B4%E8%85%B8%E7%99%8C%E7%9A%84%E7%AF%A9%E6%AA%A2/,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