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體而言,適當、均衡的飲食可增加免疫力,抵抗疾病、抗壓、抗疲勞、對付各種特殊情況或惡劣環境,進而展現飽滿精神、旺盛活力,隨時給人信心滿滿、神采奕奕的印象。身心健康,與人相處融洽,人際關係良好,自然左右逢源、無往不利;若營養不良,則負面的效果當不言也知。
由衛生署統計資料得知:96年台灣十大死亡原因,前四名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以及糖尿病。自從民國71年癌症躍居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之後,不曾滑落過,台灣每13分鐘就有一人得癌症,在週遭朋友中,總是不定時會聽到某人得到癌症,有的甚至正值壯年,事業顛峰,除了讓人談癌色變之外,總是不勝唏噓!也常有些不當資訊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頗為可惜。
很多的研究報告指出:日常飲食的不恰當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60%的癌症與飲食不適當有關,從另一個角度探討營養素的影響時,也有相當多的醫學雜誌指出:營養素與防老、免疫力有關,例如:維生素A、C、E,與抗氧化、防癌之功效。良好、正確的營養,對終生健康都有影響。但是民眾對美食的熱烈需求,以及喜慶宴會時的暴飲暴食,不節制的放縱自己,所造成的體重增加,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會。歸根究底是飲食對人體所影響的是長期累積所造成的,短時間不容易馬上有警覺性,往往是在年紀稍長,身體機能代謝走下波時,呈現不適。但近年來,很多正當壯年,卻發生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或中風等,雖然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卻是失去家人身體健康的痛苦代價,而後悔不已。
以營養學而言,食物依營養素的不同含量,分為奶類、肉類、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其中蔬果類是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的主要來源,在Cancer Causes & Control 雜誌2000年的一篇報導指出:針對232位罹患子宮內膜癌症的婦女,調查近2年的飲食習慣,在她們172種食物及飲料統計發現:飲食中熱量及脂肪較無關,但是蛋白質、纖維、植物酯醇、維生素c、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茄紅素及蔬菜類等,有下降罹癌之危險性。另有一篇報導亦指出:全穀類或植物性產品取代精緻米,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之危險性,此篇針對76位男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以全穀類取代精緻米,16週之後,雖然體重及熱量攝取並沒有改變,但是空腹血糖及胰島素,卻分別下降24%及14%,而α-胡蘿蔔素、維生素E及茄紅素也分別增加11%-40%,尤其是冠狀動脈硬化又糖尿病者,其空腹血糖亦有明顯改善。
若能每天攝取400-600公克蔬果類,可降低很多癌症的罹患率,因為蔬果類含有很多植物化合物,可阻礙癌病變的進行,而這些植物化合物,都具有鮮豔的顏色,其中紅色食物含有茄紅素,對攝護腺有幫助,黃綠色蔬菜如玉米、及綠色蔬菜;含有黃色素及玉蜀黍黃質(類胡蘿蔔素的一種),紫紅色食物含有花青素,富含強抗氧化力,如紅蘋果、葡萄、草莓及紅酒,橙色食物包括胡蘿蔔、芒果、杏子、木瓜;桔黃色則包括不同品種橘子,綠色食物有花爺菜、甘藍菜以及洋蔥等含有硫化合物,也是抗癌的主要成分,因此,建議每天能攝取以上各種食物不論到外面用餐或家裡自己烹調,能盡量五顏六色的選擇食物,都是不錯的搭配。
依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國人攝取過多的熱量、蛋白質、脂肪,而攝取不足的是維生素B1、B2、B12以及鈣質、鐵質。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40多種,依年齡、性別、工作量不同,而需求量不同。但是營養素種類卻是相同,必須均衡的攝取,過多或不及,都是對健康有害無益。人類攝取食物,每天3-5餐,與一些慢性疾病之預防,關係重大。例如肥胖、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等,而食物經消化、吸收,轉變成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有很多種,其中能供給熱量的營養素主要有三大類:分別為醣類(也稱為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這三種營養素,在到達細胞以前會被胃腸道消化,轉變成為葡萄糖、脂肪酸以及胺基酸。經由血液的運輸進入細胞,接著在各種不同的酵素幫助下,在細胞中與「氧」化合,共同產生化學反應。
這種「氧化反應」主要的目的,就是釋放出龐大的能量,以供給體內的細胞以及各部位或生理系統使用,來維持生命。例如,細胞內物質的合成、賀爾蒙的分泌、細胞中離子的運輸、蛋白質的合成、消化系統中食物的吸收、神經系統的運作、四肢的活動等,無一不需要氧化作用提供能量。均衡飲食是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平時的飲食習慣要避免偏食,食物的種類愈多愈好,每人每天至少要攝取30種以上不同的食物。也建議未加工的食品往往保有較多的營養素,多吃未精製且富含纖維質、礦物質、維生素的全穀類、根莖類用來替代加工過或精製的麵類、飯類、糕類或甜點等食品,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少油脂類食物、少速食油炸類食物、少精製或加工食品、少甜點、少含糖飲料或咖啡、少酒精類。
近年來生機飲食、清淡飲食,日漸風行,無非是人們想更健康,但是沒有經過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的評估,冒然自己實行,常有不良後果發生,僅提供以上相關資料,作為參考,希望有些助益。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台大醫院營養室鄭金寶主任專文 http://ntuh.mc.ntu.edu.tw/health/new/5805.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師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