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是世界腎臟日,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國人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11.3%,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吳勝堂醫師提出,腎細胞癌在台灣每年可增加約1千個新病例,男女罹病比約2:1,腎細胞癌是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中,好發年齡在50至70歲之間,而且腎細胞癌中有75%為亮細胞腎癌(clearrenalcellcarcinoma),但由於醫學進步及新藥物的研發,對某些癌症,即便發生轉移,也可以控制,增加存活機會。
有位患者陳先生今年63歲,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求診,發現罹患晚期腎細胞癌(RenalCellCarcinoma,縮寫為RCC)治療過程吃盡苦頭,甚至心生放棄念頭,所幸在服用第一線標靶藥物紓癌特及家人鼓勵下,病情已得到控制,並逐漸恢復求生意志,現在的他更熱愛生命,也定時回診追蹤,主動關心自己的身體。
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吳勝堂醫師提醒,罹患腎細胞癌的高危險群為抽菸族、長期暴露在化學環境中的特殊職業者、長期服用止痛藥及有家族遺傳基因者,許多患者不一定有任何症狀,部分患者會有腰痠、血尿、甚至腹部摸到腫塊等症狀。整體而言,腎細胞癌有幾個特性:一.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的關係,一旦長腫瘤常不易早期發現罹病。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可能表現多樣無特異性。三.不同癌症細胞型態,預後及治療反應也會不一樣。四.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的效果都不佳。因上述因素,導致經常錯失時機,讓治療變得更棘手,臨床上,當民眾發現罹患腎細胞癌時,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病患已發生不同程度的轉移。
吳醫師強調,以前得到癌症好像是人生盡頭,現在醫學科技進步及新藥物的研發,對某些癌症,即便發生轉移,也可有效控制。目前治療腎細胞癌主要方式仍是外科手術為主,已發生轉移或晚期無法完整切除者,由於化療與放療治療成效不佳,可使用其他藥物療法,包括標靶藥物治療與傳統免疫治療,目前已納入健保的標靶藥物有Sutent(紓癌特)與Nexavar(蕾莎瓦),前者是第一線用藥,副作用有手足症與皮膚增生等,但對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後者是第二線用藥,副作用有腹瀉、疲勞等。兩者作用機轉都是抑制腫瘤血管細胞的新生,且針對亮細胞腎癌有健保給付,大大減輕患者醫療負擔。
傳統免疫治療藥物為干擾素及白介素2,此類藥物會刺激免疫系統,免疫系統便會被激活而啟動,開始攻擊癌細胞,又稱免疫療法。相對於傳統療法,現在另有一種Torisel(特癌適)的癌細胞「抑制劑」,是目前核准用於高危險群晚期轉移腎細胞癌之mTOR抑制劑,治療包含亮細胞腎癌及非亮細胞腎癌病患,其作用機轉為封鎖癌細胞生長因子的訊息傳遞,抑制癌細胞增生、生長與存活,進而達到治療成效。相較於傳統干擾素治療,更能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對於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或其它藥物治療反應不好的晚期病人而言,實是治療上的另一新選擇。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台灣新生報/報訊 http://61.222.185.194/?FID=12&CID=137361,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