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醫學突飛猛進,對於疾病的瞭解,從裏到外,從肉眼到顯微鏡,甚至到基因、分子的領域,讓人目不暇給,但是「談癌色變」這個事實,似乎沒有隨著醫學知識的累積而消失。人的身上幾乎找不到不會長癌的器官或組織;醫學的分科日益細微,然而幾乎每一科的醫師都必須處理與癌相關的疾病。您知道醫師憑藉什麼向病人宣判癌症?又憑藉什麼提供基本治療原則?且聽我這個藏鏡人--病理醫師向各位細說由來。
當臨床醫師懷疑病人有癌症時,無論在門診、在開刀房或者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做檢查,他們都會嘗試從病灶處取下一小塊組織(也就是所謂的「切片」),然後將這些檢體送給病理醫師,病理醫師會根據專業知識採集適當的部位,做成玻片,放在顯微鏡下仔細端詳研究,做出最終的診斷,並告知臨床醫師該病人是否為癌症,所以病理醫師的角色如同法官。
大家都知道,腫瘤粗略分為良性和惡性,但正如法官判案時,對於犯案的輕重,不僅止於區分其有罪和無罪而已,還要根據犯刑的輕重、類別、人性的複雜來區分不同的刑責;病理醫師的角色,也不僅止於區分良惡性而已。癌症的複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舉例來說,同樣是卵巢癌,在病理上還必須區分為上皮性、生殖細胞性、間質性及轉移性等,其不同的類別治療的方向南轅北轍,不同的癌組織對不同的手術、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有不同的反應,好的病理醫師將提供臨床醫師有關癌組織所有的訊息,並隨時與之檢討並修正治療的方針。
處於這個日新月異的醫療新世紀,新一代的病理醫師除了扮演好上述傳統的角色外,更需要不斷吸取癌症新知,配合最新的技術及儀器,在癌症病理學的領域作深層的探究。這一代的病理醫師對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螢光染色及電子顯微鏡的操作均十分熟悉,對腫瘤的來源、病因病機及預後能做更精確的推斷。而下一代的病理醫師還需學習數位影像技術及分子生物技術,在傳統的型態學架構上更深一層研究,才不會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淘汰。
新世紀是分子病理學的世紀,病理醫師、臨床醫師及分子生物專家會利用採集下來的新鮮標本,除必須留下來診斷的部分外,其餘存放在腫瘤組織銀行中,並抽取腫瘤細胞的DNA及RNA,與正常細胞做分析比對。分析的方法琳瑯滿目,較常見的包括核酸雜交法、PCR、組織晶片、組織微陣等。經過分子生物技術的分析,可由腫瘤細胞讀出疾病預後、分類、治療方向,甚至家族遺傳的訊息,以期在腫瘤長大到一發不可收拾前,採取最好的因應對策,進而告知病患家屬如何防患於未然。
也許有人會認為傳統病理學將完全被分子病理學所取代,事實未然,傳統的型態學可幫助病理醫師最簡捷的途徑去取得腫瘤中最適合的部位,以便做分子生物的分析。傳統與現代仍是不可偏廢的,深深期盼在未來的世紀中,癌症病理學能有更劃時代、更有益人類的進展。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二卷第六期蔡志仁 醫師、楊曉芳 醫師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111/7.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