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平均每7分10秒,台灣就有1人罹癌』。比下課還短的平均時間,讓癌症自民國71年起至今,持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面對癌症狂潮席捲而來,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政府、報章媒體不斷地宣導防癌應有的正確態度,除了貫徹健康生活的新概念,民眾更應該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篩檢癌病,及早治療,以提高治癒率。然而一旦癌症找上身,也不要驚慌失措,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與醫療技術的進步,透過醫師專業的療程規劃與先進的治療技術輔助,癌症的控制率與病人的存活率已有顯著提升。
癌症治療如同打仗一般,需要陸、海、空三軍的合作,共同對抗癌細胞。外科就相當於我們的陸軍,海軍就是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就是空軍,負責執行轟炸任務。其中,屬放射治療的武器最為精密,也是近日來讓許多民眾霧煞煞的治癌利器。就讓我們簡單說明,這些設備是如何應用到癌症治療的呢?
放射治療首要之務為找出癌細胞棲身之處,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是諸多限制。因為微小的癌細胞,範圍多廣,不是用肉眼可以觀察出來的。因此,只能透過醫學影像輔助與醫師的經驗去預測癌細胞可能侵犯的範圍。其次,利用放射線集中火力轟擊目標,然而這也是撲殺病灶區與防衛正常組織的拉鋸戰。有別於早期傳統放射治療的焦土政策,醫療設備的進步,帶領放射治療正式進入三度空間順形與強度調控的精緻化路線,能精確地加強病灶區的劑量,並同時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大幅提昇腫瘤控制率與降低副作用的發生。再者,為了確保放射線轟炸病灶區的精準度,於是放射治療設備邁入影像導航時代。透過監測腫瘤移動範圍,修正放射線轟炸落點,將劑量精準集中於病灶區,讓醫師得以縮小避免失誤轟炸所留的安全範圍(安全範圍大部分為正常組織,其目的為避免治療過程中有漏網之魚)。接著,放射治療繼續朝降低正常組織傷害的目標邁進,透過多角度治療,分散劑量於正常組織中來達成。
隨著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在符合時效性與組件精密控制下,治療設備踏入全自動化時代。在驗證目標後,將治療設備啟動,便能自動在數分鐘內完成病灶區的轟炸。放射治療設備可說是竭盡所能的發展,目的就是要提高治療劑量給予的精確性,以提昇腫瘤的控制率,並降低副作用的發生。但無論是哪一種治療設備,都潛在一個萬古不變的限制,那就是-定義『對的』腫瘤範圍,才是決定癌症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目前可透過PET/CT結合功能性與解剖性影像,輔助定義腫瘤範圍。
透過多層面整合,體外放射治療在治癒及控制癌症疾病上,近十年來有極大的醫療貢獻。臨床實驗證明此治療技術適用於食道癌、乳癌、攝護腺癌、膀胱癌、鼻咽癌、肺癌、肝癌、腦癌、胃癌等其他類癌症疾病。
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技術,癌症病患應依據自己的病情,選擇一位有經驗的醫生提供專業的治療建議,並積極治療。多一分知識就多一分保障,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抗癌就會增添更多信心。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仁愛醫院/岑榮潤 醫師 專文 http://www.jah.org.tw/form/index-1.asp?m=3&m1=8&m2=362&gp=361&id=566,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