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上班族先生,有血便的情形很久了,一開始他認為是痔瘡引起的「正常現象」,沒想到就醫治療時被診出為直腸癌第四期,並且已轉移到肝臟。在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大腸直腸團隊建議下,他先接受直腸癌的切除手術,後來接受傳統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半年,肝腫瘤縮小後先接受射頻腫瘤滅除術(Radiofrequency Tumor Ablation簡稱 RFA),後來又接受切肝手術,目前還在門診追蹤。
台灣每年約有8千個新增大腸直腸癌案例,去年新增大腸直腸癌案例更成長到一萬多人,令人憂慮的是大腸直腸癌初期可能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大約有一半的患者無法開刀完全切除,這些病人主要發生肝臟轉移,而過去這類病患的5年存活率低於5%。針對肝臟轉移之患者,現今最新的趨勢是手術前以輔助性療法搭配手術,如果可以完全手術切除腫瘤細胞(包括肝臟和原發部位),研究顯示患者的五年整體存活期可以達到3成多,且此方式將有機會治癒第四期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患者,因此對於只有肝臟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應該給於積極治療,增加手術完全切除的機率。
血液腫瘤科專家李楊成醫師表示,使用「標靶治療」治療 (targeted therapy)合併化學治療是肝臟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新趨勢,兩者結合治療大大提昇治療的反應率和完全手術切除率,進而達成提高存活率。「標靶治療」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是一種能截斷腫瘤供血的抗癌藥物,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合併化學治療讓原本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患,大幅延長整體存活期10個月以上,平均存活期從17.6個月顯著延長到27.7個月。
此外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併用化療腫瘤反應率也可達7成多,使肝轉移病人增加可手術完全切除腫瘤細胞的比率提昇,有3成的機會從不可切變可切,這樣的患者有將近90%的病患存活已超過二年,而若沒有進行手術的患者二年的存活期僅約為47%。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病人耐受性佳,副作用皆可有效處理與控制,且其合併化學治療並不會增加化療的副作用。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為多專科團隊整合性治療,除了化療和標靶治療的提昇反應外,外科適時的介入也增加肝臟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手術完全切除的機率,此外射頻腫瘤滅除術(RFA)也可應用在腫瘤肝轉移的治療,病人應跟團隊醫師好好配合,在整合性治療下,達到最大的治療反應,期望能將病人的腫瘤得到好的控制,進而得到治癒的機會。
更進一步分析,患者在治療中如果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發生惡化,需要調整化學與標靶藥物治療時,後續處方是否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也會獨立影響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即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中位數有31.8個月,不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中位數僅有19.9個月。
李楊成醫師表示,由此可知,不但在第一線或第二線合併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化學藥物,治療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而且當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發生惡化,需要調整化學與標靶藥物治療時,後續處方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也能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NOWnews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NOWnews/生活中心http://www.nownews.com/2009/12/07/327-2542991.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