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明星休傑克曼罹患皮膚癌的新聞受到了許多重視,雖然膚色的不同,使黃種人發生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種人少了許多,但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民國100年初次診斷為皮膚惡性腫瘤者共計有2,985人,仍需要了解與重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陳建宇指出,常見皮膚癌分成三種:基底細胞癌、麟狀細胞癌以及最可怕的黑色素細胞癌。
東西方皆然,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常與紫外線傷害有關。工作需長時間日曬,如農夫、漁民、運動員等,要特別注意臉頰、手臂等曝曬陽光的地方是否有不正常腫塊。通常看起來表皮周圍光亮凸出,伴隨有微血管擴張的小腫塊,中間偶爾有潰瘍傷口。幸好基底細胞癌幾乎不會轉移,大多數手術切除即可。
鱗狀細胞癌為第二常見的皮膚癌,除了紫外線影響外,也可能與慢性傷口、化學物質有關。通常看起來為突出的屑狀角化腫瘤或潰瘍,有時會發展成大而蕈樣狀的腫塊,而且可能經由淋巴腺散播出去,造成淋巴結腫大,更可能轉移到其他內臟。
黑色素細胞癌約僅佔台灣皮膚癌的8%,容易轉移且致死率很高。在亞洲人身上常出現於手指、腳趾、手掌、腳掌和趾甲等處,因此這些地方出現的黑痣要特別注意它們的變化,不過也可能出現在身體其他處。
用ABCDE檢查法來排除是否可能為黑色素細胞癌:
A (Asymmetry):痣的外觀是否出現不對稱
B (Border):邊緣是否呈現不規則或模糊不清
C (Color):色調上是否呈現不均勻、多色調、深淺不一
D (Diameter):大小是否超過六公釐以上或有短期間變大的情形
E (Elevation):表面是否有不規則的隆起現象
若有上述這幾種情形,應請醫師作進一步的確認或及早接受皮膚切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