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膽道癌是國內第二大癌症死因,據流行病 學調查與感染B肝、C肝有關,不過多年來致癌機制不明。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金洌研究團隊耗時4年,終於發現斑馬魚可當作肝內膽 道癌模式動物,並證實TGF-β1細胞因子具有關鍵活化功能。未來可望透過抑制TGF-β1診斷、治療,進而篩選疫苗。
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肝臟學」(Hepatology)國際期刊。吳金洌指出,全球每年有95萬人死於B肝或C肝造成的肝臟疾病,但究竟這兩種病毒如何引發肝內膽道癌,致癌機制不明,多年來也無法建立動物模式研究。
吳金洌研究團隊為了解B肝、C肝與肝內膽道癌致癌因素,利用斑馬魚作為「模式動物」。研究團隊成員劉旺達博士建立同時具有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的雙轉基因斑馬魚,發現斑馬魚肝內膽道癌病理特徵與基因表現,與人類極為相似。
如此一來,不但可在斑馬魚較單純的系統中,找出適合人類的途徑,調控基因系統;歷經4年研究,研究團隊更證實,誘發肝內膽道癌過程中,一種名為TGF-β1的細胞因子,具有關鍵活化的功能,會逐漸增生。
研究團隊透過抑制TGF-β1增加速度,發現可以有效將癌化基因從30%降為10%。吳金洌表示,目前這項專利仍在申請,未來透過技轉,可以對於肝內膽道癌的早期診斷、藥物篩選及研發新治療方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