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人數10年內由 1800增至4000多名,每年約2000名患者死亡。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發生年齡53歲,較其他癌症早10到20年。醫師提醒, 目前已有標靶藥物,應積極治療,不要聽信偏方或民俗療法,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說口腔癌是台灣特有疾病,一點也不為過」,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表示,臨床證實,國內90%口腔癌患者是因吃檳榔、抽菸引起,口腔長期慢性刺激造成黏膜細胞受損,使細胞產生變性,加上身體某些基因不健全,增加罹癌機率。
口腔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五名、男性第四大癌症,台中榮總放射腫瘤科主任林進清指出,口腔癌是24至44歲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臨床上有三分之二病患直到晚期才發現罹癌,許多患者身負家中經濟重擔,無法規律就醫,等到就醫往往已是第三、第四期。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說明,許多患者明知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影響,但卻沒有戒除,導致癌症轉移或復發,台灣每年有近兩千名口腔癌復發及轉移患者。以往有些晚期復發或轉移的病患無法再手術,但現在這類患者已可透過標靶藥物縮小腫瘤、改善生活品質。
國外臨床研究顯示,頭頸癌(包括口腔癌)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表現率最高的腫瘤之一,標靶藥物的機轉是藉由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與受體結合,抑制表皮生長因子,阻止癌細胞分化、擴散。
標靶藥物對癌細胞的選擇性高,作用機轉與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不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影響較大,而出現全身性血球降低 或是局部性嘴巴潰爛、進食困難等副作用,有些甚至中斷療程。標靶藥物也有其特殊副作用,有時病患臉部、前胸、後背會長出類似青春痘的皮疹,合併癢與乾裂。 絕大多數的副作用會隨標靶藥物療程結束恢復正常。
楊慕華強調,有些晚期病患腫瘤範圍太大,若大範圍切除如切除頰黏膜,不僅影響外觀,往往還要接受重建手術,影響生活品質,為此,臨床曾針對十名第三、第四期不適宜接受手術的病患以標靶藥物加上放療、化療,八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
婁培人門診有一名口腔癌患者,因為一開始腫瘤很大、無法直接切除,在親友協助下改用標靶藥物加化療,一段時間後腫瘤縮小到可動手術切除,目前情況良好。總括來說,口腔癌病患可透過標靶治療使原本無法直接切除的腫瘤縮小,增加手術成功機率,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