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國內飲食的西化,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也逐年攀升。儘管近年來診斷與手術治療方法不斷改進,但仍未顯著地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主要原因為晚期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其術後狀況仍然相當差,若有其他遠處器官的轉移,如肝臟、肺臟,其五年存活率則下降到一成以下,因此唯有早期診斷才能有效地介入治療進而降低病患死亡率。
癌症分子標記偵測 幫助早期診斷腸癌危機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主任表示,多數癌症病患通常是已經出現臨床症狀,至醫院求診後才經由醫師診斷出來,因而造成大多數癌症病患無法在早期被發現而延誤治療時機。因此,若能在腫瘤形成初期,而病患仍未出現臨床症狀時,藉由偵測與癌症相關的分子標記, 將可以大幅提升癌症早期診斷的機率。
所謂癌症分子標記的偵測,就是利用分子生物技術來偵測腫瘤細胞,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秘書長王照元教授指出,癌症早期或腫瘤很小時,癌細胞可能就會散布到血液或淋巴系統中,因此利用週邊血液為檢體,來偵測患者血液中的循環性癌細胞所表現的分子標記,可作為癌症早期診斷的依據。此項技術不僅採檢容易,又可以精確診斷大小約0.2公分的早期腫瘤,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之效,進而提升癌症的治癒率。
目前王照元教授與林綉茹教授共同發明之大腸直腸癌基因晶片檢測工具,已取得台灣、日本及美國專利。未來癌症分子標記與生物晶片的臨床應用可於,
1. 彌補傳統生化腫瘤標記之靈敏度與特異性
2. 輔助目前傳統病理切片染色方法不易發現微小轉移癌細胞
3. 探討腫瘤的惡化程度,做為日後患者預後與復發情形之評估,並作為將來選擇治療藥物參考
4. 做為病患是否該進一步接受化學治療或其他輔助的參考
5. 提供患者家屬進一步追蹤是否有遺傳性基因,達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的效果
6. 對於病患經過治療後評估治療成效,並預測是否為復發或轉移之高危險族群
最後,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呼籲,雖然癌症分子偵測技術有突破性發展,但近幾年來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年齡層逐漸下降,除了飲食習慣改變、生活作息不正常,食品添加物或是長期環境變異造成農牧業隱藏的危險因子增加,無形中都提高罹癌機會,因此養成定期健康檢查與規律的運動、飲食習慣,才是腸保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