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是目前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現代人少蔬果的飲食方式更使不少人聞「癌」色變。56歲的李先生發現罹患第一期腸癌後進行切除,半年後轉到台中榮總診斷發現已轉移至肝,接受持續性化療並搭配標靶藥物後,目前不僅將病情控制,更已回到工作崗位。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周斌指出,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不少患者發現時已出現轉移,其中超過5成以上會轉移至肝臟,而肝轉移的高發生率原因在於腸子的淋巴及血液會先回流至肝臟。
一般來說,若轉移的腫瘤顆數不多或是範圍較小,會建議先採取手術切除,如可切除者5年存活率達25%至30%,而無法切除者,使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將過大的腫瘤縮小,提高手術切除的可能,今年發表於歐洲腫瘤年會(ESMO)的CELIM study,若肝臟轉移能夠完全切除,證實可延長病患存活至46個月。
標靶藥物可針對腫瘤細胞攻擊,而傳統化療則會導致正常細胞也受損,標靶藥物在不增加身體傷害下提升療效,因此成了目前治療新趨勢,也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增加新武器可使用。
然而標靶藥物的機轉不同,療效及副作用也有差異,選擇適合不同病患的治療方式,並且有效控制癌細胞,更是重要課題。
KRAS基因為大腸直腸癌致癌因子,透過KRAS基因檢測,可預測病患使用標靶藥物的成效,如沒有突變則可選用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對症下藥讓病患可即早進行治療,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醫學科技日新月異,過去可能無藥可救的病患,現在都有機會延長生命,陳周斌提醒病患及家屬,心態上要積極面對癌症,不放棄治療希望,都有可能獲得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