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哪一天復發,私人保險不賠、健保標靶藥物又不給付,兩頭空,難道真的叫我只能放棄治療嗎?去年九月動完手術,口腔癌第四期患者,台北市社區銀髮族服務協會榮譽理事長崔麟祥現在每天都在擔心,害怕自己若是三、五年後不幸復發或轉移,高額的標靶藥費不知從何生起。
檳榔重度使用者的崔麟祥,其實早在二十年前就發現有口腔纖維化的癌前病變,但正如同絕大多數的「紅唇族」,聽到不是癌,便又放心大嚼特嚼,不到黃河心不死。
崔麟祥回憶,四、五年前他的檳榔癮大得嚇人,幾乎每天都得嚼上八十顆檳榔,每個月光是檳榔錢就超過一萬元,直到去年左側口腔黏膜出現破洞,且持續不舒服到無法進食,他才知道大禍臨頭了。
原本害怕動手術可能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不願治療的崔麟祥在得知現在醫療技術不但不會「破相」還有治癒機會後,這才積極求治,手術後外表如昔,講話和吞嚥功能也正常,只有部分神經麻痺、講話太久會大舌頭的輕微後遺症。
劫後重生,崔麟祥現在積極為口腔癌友發聲,他直言,口腔癌患者大多社經地位較低,所以明明人口眾多卻不受政府重視,尤其是在標靶藥物這塊,在私人保險只理賠初次罹癌、健保又不給付的現況下,無疑是逼迫不幸復發或轉移的癌友不得不放棄治療。
崔麟祥認為健保局不應以存活期做為唯一考慮,抹煞掉口腔癌友爭取時間等待新藥或兼顧生活品質的卑微希望,即使存活期再短,面對有藥卻買不起、用不起的窘境,毀滅的不只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