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晚期或復發、轉移的口腔癌患者而言,手術搭配化療、放療的三合一合併治療幾乎是最後一道救命符,但伴隨而來的則是嚴重的副作用,包括黏膜炎及吞嚥困難等,生活品質差,常叫患者不堪折磨,造成治療中斷。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蔡森田認為標靶藥物的治療可望建立新的里程牌。
台灣口腔癌患者有半數治療時已屬晚期,不僅治療棘手,效果也不佳,追根究底,知識不足或經濟壓力大是造成國內口腔癌早期發現卻晚期治療的主因。
蔡森田表示,口腔癌患者社經地位普遍較底層,受限經濟壓力,常無法斷然休息一整個月、拋下工作接受完整治療,對他們而言,不工作簡直比罹癌還要命,攸關家庭經濟來源,臨床上就常見病患明明早期就被診斷,卻硬是拖到晚期、撐不下去才來就醫,或治療到一半就落跑。
這些晚期或轉移、復發的口腔癌患者,單靠放療或化療已難痊癒,縱使可以增加局部區域控制率,但嚴重的副作用常叫患者撐不完治療療程。
蔡森田說,現在口腔癌治療的挑戰,來自於如何發展新的治療方式以增加存活率並減少副作用,尤其一九七○年代鉑金類化療藥物問世以來,已有四十年沒有新藥物可用,對復發、轉移的口腔癌患者而言,標靶藥物無疑是新希望。
標靶藥物加入復發、轉移性頭頸癌的第一線治療,蔡森田強調,已經改變臨床的治療習慣,對患者從僅僅存活跨越到無病存活的鴻溝也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