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一屆全國血液學會議上,陳賽娟院士報告了一項最新成果:三氧化二砷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直接作用于CBL基因,這就意味著,三氧化二砷同樣可以應用到與此相關的腸癌等多種腫瘤。
砒霜通常被認為是"毒藥"。三氧化二砷是傳統中藥砒霜中的主要成分,如今被血液腫瘤學界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裏程碑式藥物之一。原因在于,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從分子水平闡明了治療白血病的作用機理,進而用現代醫學方法闡釋了中藥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
長期以來,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很多人往往以某個單一成分是否有毒來判定中藥材是否有毒,這是欠科學的。
其實,中醫對中藥毒性早有認識。1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就將中藥分為上、中、下品,並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明代的《本草綱目》更將有毒中藥細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級。在中醫裏,毒性作為藥物性能之一,是一種偏性,以偏治偏。明代名醫張景岳認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
中醫歷來推崇"以毒攻毒"理論,即以有毒中藥治療沉疴大疾。人們熟知的牛黃解毒片和安宮牛黃丸都含有雄黃和朱砂,雄黃主要含有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係統和神經係統的損害,但它們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療藥。中醫臨床上用"毒"之妙,在于增效減毒、趨利避害,中病即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合理使用就可以規避風險,毒性在相當程度可以克服的,且能變害為寶。如配伍講究"君臣佐使","相使相須相畏相反","七情六合",還有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等。此外,有毒中藥可以通過獨特的炮制方法減毒。如生半夏有毒,但用生姜、明礬炮制後,其毒性減低,止嘔效果更好。可見,中藥的"毒性"恰恰是其一大特色,如果完全無"毒性",恐怕療效也就衰減了。
當前,如何把中醫藥自身特有的理論體係,翻譯成現代生命科學能夠理解的"語言",是中醫藥面臨的緊迫任務。例如,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機理的闡明,為科學解釋中醫治療提供了契機。衛生部部長陳竺曾提出,希望能夠以砷劑這一成分簡單清楚的中藥作為研究范例,探索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語言,來描述復方協同治療、以毒攻毒、祛邪扶正、辨證與辨病等中醫藥傳統理論的內涵。
中醫要想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善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只有不斷吸收人類文明先進成果,才能為人類健康創造更多福祉。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新華網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新華網/編輯 耿健 來源:人民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0-10/14/c_12658803.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