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立雄表示,子宮肌瘤在美系國家稱為My-omauteri,在英系國家則稱為Fibroidofuterus,乃女性生殖系統中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由子宮的平滑肌發展而來的腫瘤,其病因仍不甚明瞭,一般而言,青春期前未見其出現,只有於生育年齡才在女性荷爾蒙的影響下可見其成長,很多的個案是一開始就呈現多發性的,亦只有呈現單一腫瘤者,一般腫瘤直徑的大小多小於15公分,亦有文獻上報告可重達45公斤(100磅)者,在35年行醫生涯中,曾於住院醫師時期在總院照顧過一大到如妊娠足月大小的子宮肌瘤,其術後亦相當平順的個案。
大多數的子宮肌瘤在臨床上沒有任何症狀,所以很多個案是在例行婦科內診或抹片檢查時才偶然被發現,再經由超音波診斷證實,可能造成臨床上病人的困擾包括:經血過多、子宮出血、疼痛及不孕症等,一般而言子宮肌瘤造成嚴重貧血是子宮切除術最常見的適應症。
子宮肌瘤的病因不明確,但可確定的是雌激素(Es-trogen)對於子宮肌瘤的成長扮演重要的角色,子宮肌瘤內比周圍的子宮肌層含有較多的雌激素接受器,雌激素以增加細胞外的間質來使腫瘤長大,黃體素則因抑制腫瘤的細胞凋亡(Apoptosis)而增大腫瘤,在雌激素治療及懷孕中,子宮肌瘤會長大,而停經後則因缺少荷爾蒙的刺激而縮小。
病理上來說,一般子宮肌瘤多為多發性的、散在的、球狀的或不規則的葉狀的,一般與周圍的子宮肌瘤有明顯的界限,但只是一層假性的包膜,手術中以手指或器械甚易剝離開來;大體檢視時發現為平滑的、球狀的且堅硬的腫瘤,一般的顏色比周圍的子宮肌層淡。
子宮肌瘤依據其解剖的位置分類為下列幾種:1.黏膜下(Submucous)位於子宮內膜正下方,由於長入子宮腔內,易造成不規則子宮出血或經血過多症而造成嚴重性貧血,有時小小的黏膜下肌瘤可造成相當厲害的失血及貧血,而需藉助手術治療。有時藉由一狹長的瘤莖而經由子宮頸管突出進入陰道腔內,形成所謂的肌瘤息肉,可導致扭轉或感染。
2.子宮壁內或間質內生長在子宮肌層內的。
3.漿膜下可變成莖形子宮肌瘤,甚至游離進入腹腔而形成寄生性肌瘤,如往寬廣韌帶內生長則形成韌帶內肌瘤,可能影響到輸尿管或血流的供應。病理上可見少數的子宮肌瘤會呈現變性或鈣化的現象,而由子宮肌瘤惡化成子宮平滑肌肉瘤之惡性腫瘤的機會約千分之一到五,可說是相當罕見的。
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良性子宮腫瘤,絕大部分的個案在臨床上都沒有任何症狀或困擾,只需定期給予追蹤即可。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台灣新生報 / 記者劉春生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2&CID=112561,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