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及近年來何種癌症在台灣快速增加,則口腔癌必定名列其中。最新統計台灣地區口腔癌已高居所有男性罹患癌症之第五位了,本院近年來口腔癌求診的病例亦快速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因罹患者漸多故一般民眾日常即有機會接觸到此類患者,但因接觸的口腔癌患者病情不一,治療方法及結果有所差異,且大眾媒體上的資訊通常為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因此亟需讓大眾正確的認識口腔癌,只有正確的認識它才可能真正去面對它。
口腔癌(口腔惡性腫瘤)顧名思義乃源起自口腔的癌症,口腔內除了牙齒外,包括頰、齒齦、顎、舌、唇及口底等部位組織皆可轉變形成癌細胞。其中95%皆由口腔黏膜上皮轉變而成,學名稱之為鱗狀細胞癌。因為絕大部分的癌細胞由黏膜上皮轉變而來,所以口腔癌初始之症狀可由表面觀察及觸摸黏膜來加以診斷。癌症本身即是一種不受自體控制的組織生長,當一個轉變的組織不受控制的生長時此處的組織即會出現增厚現象。若以口腔黏膜而言則因其增生所以其顏色出現轉變,通常由粉紅色轉成泛白或紅白相間,轉換的區域並無明顯範圍,觸摸病灶時則由原有的柔軟變成硬塊。之後隨著病灶的生長其範圍亦加大,目視的變化及觸診的改變益加明顯,腫瘤表面部分區域逐漸因為腫瘤的加大無法獲得充足養分供應而壞死,最後變成潰瘍。若對照其他種類的癌症,口腔癌初始的症狀事實上皆可由口內經由簡單的目視及觸摸來發現。不像體內的癌症初始症狀深藏體內若無定期的檢查很難早期發現。
口腔部位的血液循環良好,腫瘤的生長快速,當癌細胞的生長範圍到達周圍的組織如肌肉、骨骼、神經及血管等皆會侵犯並破壞其結構,此時癌症始會出現疼痛、出血等症狀,至此腫瘤亦相當明顯巨大甚至影響咀嚼、發音及吞嚥,頸部甚至出現有腫塊等。等到出現以上症狀時患者已有自覺了。
綜觀腫瘤的演變生長,由小而大、由淺而深最終經由淋巴系統轉移至頸部、肺臟等。因此由初始的口腔黏膜顏色改變、硬塊及至潰瘍、疼痛出血甚至吞嚥發音困難等皆為口腔癌之表現症狀。然而上述之症狀並非口腔癌所獨有,過度恐慌或忽視均不可取,在此建議患者若察覺有此類症狀時應盡速就醫診治,而非自我臆測。
診斷只是方法,治療並控制病情才是處理口腔癌之目的,治療口腔癌的方法有移除癌細胞及控制癌細胞生長等方法,現階段較可靠的治療方式仍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既然癌症是種不斷生長的疾病,因此若能在腫瘤仍小且無轉移時治療則有很大的機會可移除並控制腫瘤。反之則不然。現今坊間有許多非正統的治療方式皆誇大強調其治療效果,其實並無法有效的控制腫瘤,初被診斷的患者容易因心理脆弱而相信此類治療,及至無效再回頭尋求正統治療則已錯過治療之最好時機,故切勿輕易嘗試。若以治療的結果而言,因為口腔與我們的語言吞嚥顏面外觀有重大關聯,所以若腫瘤較小則手術切除的範圍亦較小,即可保留較多的口腔結構,術後對語言吞嚥及美觀的影響亦較小。相反的若腫瘤已巨大則手術後對上述功能影響明顯甚至喪失,且難以控制腫瘤的生長。由此可知治療的關鍵在於患者是否能發現腫瘤,並儘早接受醫師之診治並找到專門的醫療團隊進行評估及治療。
本院的口腔癌治療由口腔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耳鼻喉科及整形外科整合成一團隊,分工並相互支援提供患者完整的治療,本院口腔外科已累積治療近五百例之口腔癌病例,治療的成功率相較於國外的醫療團體亦不惶多讓,早期腫瘤患者甚至有八成五的存活率。近一年來隨著本院的醫學研究部的成立,口腔外科亦藉由近年來累積之臨床經驗並使用最新的分子醫學方法,研究口腔癌之形成與生長之模式,且與陽明大學合作研究計劃,探討口腔癌細胞之基因特性。希望能為口腔癌這種台灣盛行之癌症找出更好的治療與預防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奇美醫訊58期/顏欽堉 醫師專文http://www.chimei.org.tw/left/left02/magazin/vol58/10.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