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的先生今年55歲,他以前可以說是從來沒上過醫院,我們都以為他的身體狀況非常良好。
兩個月前,先生突然眼睛黃、十分疲倦,原本是工作狂的他完全無法工作,上醫院檢查才知道他有B型肝炎而且有肝硬化,醫師診斷目前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黃疸指數高達29,使用了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大約一個半月後,黃疸指數終於漸漸下降,讓我們放心不少。
不過,前兩天先生卻昏睡、意識不清,驗血後說是血中的氨指數過高,最後查明原因是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引起的,怎麼會B型肝炎已經控制下來了,卻又出現這種情況呢?
A:氨是蛋白質食物消化代謝後產生的一種廢物,當肝臟功能正常時,肝臟這個化學工廠會將氨與其他的廢物加以轉換處理,進而排出體外。
一旦肝炎發作厲害、嚴重肝硬化或肝癌末期肝臟功能衰退之時,肝臟排毒的功能變差,氨等毒素就容易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假如又發生出血,例如食道靜脈瘤破裂,或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或合併感染時,都可能會使得氨指數大幅升高,最後導致肝性腦病變,可能變得意識不清,甚至昏睡不醒。
您的先生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的情況在抗病毒藥物治療之下,黃疸指數逐漸恢復,表示肝臟功能的確慢慢進步中,可是肝硬化還是存在,這是過去幾十年來,肝臟反覆長期發炎壞死導致的結果,通常一旦肝硬化,就很難回復到過去正常的肝臟。
肝硬化的病人因為肝內門靜脈的壓力大增,來自腸道的血液無法順利進入肝臟,只好流到食道或胃的靜脈,造成食道或胃部的靜脈大幅擴張腫脹,醫學上稱為食道或胃部靜脈瘤,一旦靜脈瘤壓力過大就可能破裂出血。
這些血液流到腸內,經過腸道內的分解產生氨及其他廢物,進而抑制腦神經細胞而出現肝昏迷現象。治療上,需要做胃鏡將靜脈瘤結紮且要打止血針,以免持續出血,造成肝臟更大的損傷。
因此,慢性B型肝炎發作是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用了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得以控制,但是食道靜脈瘤是肝硬化的一項合併症,不是用B肝抗病毒藥物就能緩解或治療。
您的先生日後除了按時使用B肝抗病毒藥物之外,往後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鏡,評估食道靜脈瘤的變化,如發現靜脈瘤的出血徵兆,可先做預防性的結紮術,或施打硬化劑,盡量避免突發性的出血。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自由時報/許金川 醫師 專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9/today-health6.htm,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防癌101感謝您的指教!)